猪心移植患者疑似感染猪病毒死亡,真实原因仍待进一步研究
猪感染这些病毒可能不会发病。猪心猪病由于这是移植疑似因仍史上首例猪-人心脏移植,在严重的感染免疫抑制情况下,哪些病毒会给人带来不良影响,毒死待进也存在很多未知。实原
轰动一时的步研人类首例猪心移植手术患者的死因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近期,猪心猪病进行这项异种心脏手术的移植疑似因仍移植团队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患者死亡前体内检测到一种猪病毒,感染这为患者死因的毒死待进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马里兰大学人工器官实验室主任吴忠俊教授5月6日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确实检测到了可能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实原猪病毒。我们知道猪会携带很多病毒,步研猪感染这些病毒可能不会发病。猪心猪病由于这是移植疑似因仍史上首例猪-人心脏移植,在严重的感染免疫抑制情况下,哪些病毒会给人带来不良影响,也存在很多未知。”
免疫抑制诱发病毒感染
今年1月,美国移植专家给一位严重的心脏病患者贝内特实施了开创性的猪心移植手术,患者在接受移植手术后,创纪录地存活了两个月时间,于3月8日去世。
此后,研究人员一直在探寻导致这名猪心移植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免疫重度抑制情况下诱发的病毒感染是一种可能性,其他的原因也正在调查中,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吴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据了解,感染贝内特的是一种猪巨细胞病毒。尽管这些提供心脏供体的猪是通过特殊基因敲除处理后养殖的,但目前来看,并无法保证这些猪不携带病毒。
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动物会有隐藏的病毒感染,即使没有病毒感染,动物的基因序列中可能包含有内源性的病毒基因序列,其中包括人畜共患病病毒。这些动物携带的病毒或者病毒的基因序列在猪身上可能不被激活,但移植到人体后,由于环境的改变,病毒可能被激活而导致发病。”
朱同玉解释称,尽管目前猪和牛的组织已成功用于生物瓣膜置换术,但这些医疗器械材料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可以理解为“死的组织”,而猪心移植使用的是活体心脏器官,完全有可能携带病毒。
一些科学家认为,通过严格的筛查程序,仍然能在异种器官移植前,将动物的病毒检测出来,从而防止其感染人类,因此无病毒的心脏异种移植可能会将人的生命延续更长时间。
不过,科学家表示,导致猪心移植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可能并非感染了这种猪巨细胞病毒,而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发的器官损害导致的死亡。
两年前,德国科学家曾在狒狒体内做过相关的猪心移植研究,发现被移植了感染猪巨细胞病毒心脏的狒狒只能存活几周,而接受没有感染的器官移植的狒狒可以存活半年以上。
领导这项研究的柏林自由大学病毒学研究所教授约阿希姆·登纳(Joachim Denner)表示,猪巨细胞病毒可能在免疫抑制的狒狒体内失控,这是由于接受移植后对其使用了免疫抑制剂来消除体内的排异反应,因此导致免疫系统无法对抗病毒。研究人员当时就警告称,在人类异种移植身上也很可能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登纳表示,这种潜伏在猪体内的病毒很难被检测到,需要更好的检测手段。
免疫排异反应仍是最大障碍
根据领导贝内特心脏移植手术的外科医生巴特利·格里菲斯(Bartley Griffith)的介绍,团队密切关注猪心脏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并一直在使用一系列尖端的血液测试对患者进行监测,包括使用DNA测序仪扫描进行血液检测,寻找漂浮的猪基因片段,以及数百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痕迹。
按照格里菲斯的说法,在心脏移植手术后20天,对患者进行的例行抽血测试中,发现了微弱的猪巨细胞病毒。但由于病毒感染水平非常低,研究小组认为结果可能是检测错误导致的。
而到了术后第43天左右,患者的病情开始明显恶化,醒来时就出现发烧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研究小组认为患者可能是被感染了。他们最终给患者使用了一种叫做西多福韦的疗法,这是用于艾滋病患者的药物。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很弱,医生还给他静脉注射了两次免疫球蛋白。
24小时后,患者情况出现好转,可以坐在椅子上了。不过一周后,患者的情况再次出现恶化,心脏开始衰竭。研究小组初步怀疑,是病毒感染引发了综合症,更广泛的“炎症因子风暴”导致了毛细血管渗漏,心脏水肿,并产生纤维化组织,最终陷入了严重且无法逆转的舒张性心力衰竭。
关于贝内特的死因,研究人员仍在筛选矛盾复杂的线索。医生们还担心最后给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能是个错误,因为这些人体的血液制品中含有一些抗猪的抗体,也可能导致器官的损害。
“也许病毒感染促成了患者的死亡,但不要忘记,这个病人病得很重,所以病毒感染也不一定是唯一的原因。”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朱同玉认为,异种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此外,如何在保持患者免疫系统受抑制的同时对抗感染,一直是器官移植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避免免疫排斥反应,此次移植中所用的猪已经敲除了10个基因,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的免疫系统。研究团队表示,直到患者心脏移植后期阶段的活检,也没有显示出任何表明免疫系统排斥的迹象。排异反应是否促成了贝内特的死亡,也是困扰研究人员的一个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葛均波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异种移植的关键问题是组织排异,可以通过基因修饰的器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组织相容性,但是供体的传代问题是下一个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异种移植真正大规模推广到人类,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异种移植仍然有很多限制,但是从这一例患者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希望和曙光。”
(责任编辑:探索)
- 法国公布失业保险改革方案 2023年受益期缩短1/4
- 广西7月17日新增59例本土确诊 53例本土无症状
- 瑞信:维持中石油跑赢大市评级 目标价5.3港元
- 聚焦优质小盘,汇添富中证1000ETF基金重磅首发
- 京东方A:参股荣耀终端属正常投资行为,未达到披露标准
- 黄奇帆最新演讲:坚定不移抓好改革、开放、创新三件大事(全文实录)
- 政策暖风吹拂!环保股强势半日,后市行情可期?
- 非盟年中协调会呼吁加快非洲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
- 中国再保险:大地财险前10个月原保费收入总额约388.48亿元
- 华南城向特区建发出售第一亚太物业50%股权 代价12.57亿
- 消息称华为Mate X3将于年底发布,荣耀Magic V2要等明年Q1
- 以后要怎么听a16z说话啊?
- 吉祥物拉伊卜被抢注!当初拿下“世界杯”商标的公司竟然卖这些…
- 加计划归还俄天然气管道涡轮机 泽连斯基:绝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