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离上海
蔡媛媛 发自杭州
中国房地产业要找出个福地来,撤离上海上海大虹桥说它是撤离上海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撤离上海
作为繁荣的撤离上海大都市,海纳百川的撤离上海上海几乎可以提供我们想要的一切。6月的撤离上海魔都精彩依旧,但大虹桥的撤离上海地产圈喧嚣不复。
在上海基本摆脱疫情影响,撤离上海“打开正常生活的撤离上海大门”后不久,弘阳、撤离上海祥生、撤离上海绿都等房企却陆续传出迁出上海的撤离上海消息。
据365财经统计,撤离上海自2000年起,撤离上海共计33家房企迁入上海,撤离上海但时至今日,已有10家房企计划或已撤离以虹桥为中心的上海地产圈。
地产界和大虹桥,很难说是谁成就了谁,用“互相成就”可能更为妥当。
在地产黄金年代,外地房企都以总部迁入上海虹桥为荣。
2000年,身为闽系房企的世茂和旭辉率先将总部迁至上海,留下标志性作品;
其后,新城、宝龙、,在2009年到2012年左右,分别从江苏和福建搬来了上海,成为第二批入沪的房企。
尤其是阳光城,自2012年迁入上海后加速扩张,创造销售业绩3年10倍神话,也因此“封神”成为很多中小房企向往的案例。
2016年开始,越来越多全国各地头部房企挥旗入沪。5年间,包括东原、正荣、融信、中骏、新力、中南、弘阳、蓝光、祥生、三盛等知名房企,纷纷落子虹桥,使虹桥一下成为了地产圈炙手可热之地。
在房地产与金融资深评论人赵岭看来,“诸多房企热衷涌入大上海,还是离不开“钱、地、人”这三个字。”
这三个字正是地产核心资源,而上海恰好都有。身为魔都,它是金融中心、人才高地、长三角龙头优势也有利于中小企业合作开发地块,借以扩大规模。
那段日子太红火,连带着地产链条上的乙方都跟着受益,“之前每年只需要多跑几次大虹桥,请人喝几次咖啡,事儿就能谈个七七八八,全年业绩没发愁过”,一位广告公司老总回忆道。
有一说一,大虹桥的地产神话演了好几年,但不得不承认,当初涌进的浪潮多汹涌,退潮时就有多无奈。
自2020年起,房企搬迁总部入沪的热情明显降低,2年一共才有6家进驻;2021年,撤出大虹桥的房企数量已超进驻数量,未完全撤出的房企也有不少缩减写字楼租赁规模。
比如,号称“四川一哥”的,2021年年中债务爆雷,随后便大部分职能人员转回四川;
2021年3月,数次冲击上市失利后,奥山地产撤离上海,回到大本营武汉……
据统计,仅2021年,就有中庚集团、奥山集团、蓝光发展、锦艺置业等将总部搬离上海。
不过,能够勇敢选择撤离也是明智之选,比如祥生控股。
这家昔日的“浙系四小龙”房企,于2021年11月有了流动性危机苗头。彼时,祥生控股管理层还对外界表示,“对于2022年公司即将到期的美元债,已经准备好兑付计划。”
如今,祥生控股有笔境外债券存续,涉及存续金额约为6.21亿美元;除了上述违约的债券,剩余3笔均在明年不同时段到期,票面利率12%-13%,余额累计为4.2亿美元。
困难重叠,必须自救,撤离大虹桥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从祥生控股的官方口径来说,属于“职能中心调整,是服务于新战略实现的重要一步。”
赵岭表示:“从去年开始整个地产业的导向都从扩大规模变为好好活着,所以房企集中从大虹桥撤退毫不意外,也是这个行业为以往高歌猛进需要付出的代价之一。”
(责任编辑:热点)
- 北京赛特奥莱11月24日暂停营业
- NMN概念失灵,业绩下滑六成的金达威还能讲什么故事?
- 侯孝海提拔旧部出任金沙酒业总经理,强调干部职工敞开心扉,张道红公开表态
- 康基医疗涨近4%创17个月新高 高盛调升目标价至13.7港元
- 八部门:支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内企业债券融资
- 隆基绿能向子公司增资20亿扩建电池 年预盈超145亿增60%加速“追光”扩产
- 评论|存5万元被要求出具收入证明,“银行合规”不应过度放大客户义务
- 招商证券(香港):维持信达生物增持评级 目标价65港元
- “角逐”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 中国企业成最大赞助商
- 孟晚舟将于4月1日首次当值华为轮值董事长
- 知乎-W午后涨幅扩大逾57% 创上市新高
- 积极布局权益市场 保险资管加入“自购阵营”
- 新西兰酝酿把投票年龄降至16岁,获最高法院支持
- 今年以来80家药企接受机构调研,两大领域受关注,华东医药、澳华内镜、迈威生物等已接受超100家机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