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导师权力,把论文署名权还给青年学子|新京报快评
▲5月27日,约束工作人员在某高校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感知研究室编程。导师图/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权力青年中国科协、把论教育部、文署科技部等8部门5月30日在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上联合发出倡议,名权号召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学新为青年人才健康全面成长提供支撑,京报为他们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快评其中,约束倡议倡导破除“圈子”文化,导师反对导师在学生独立开展的权力青年论文、项目和研究中“挂名”。把论 反对导师在学生独立开展的文署论文、项目和研究中“挂名”,名权把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的署名权还给青年学子。这样的倡导无疑有利于进一步破除学术圈的不良倾向,防止导师在学生独立发表科研成果的过程中“摘桃子”,为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机会与支撑,塑造更为科学、公平、公正和健康的科研成果发表环境。 就实践去看,这样的倡导其实有着较为明确的针对性。近年来,有关导师与学生在科研成果署名上所产生的纠纷并不少见。在一些问答平台上,有关“导师与学生在科研成果上署名”的问题获得不少回答,不少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大吐苦水”。这样的现象一度引起舆论的关注。 事实上,相关科研成果在发表时的署名问题,十分重要且具备相当的严肃性。毕竟,这不仅关系到学术规范等原则性问题,也关乎科研成果所形成的利益的分配问题。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署名前后权重问题,不仅是影响双方未来关系的微妙变量,也事关能否科学有效地激励青年人才专注于科学研究。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青年人才对当下学术环境的信心。 针对类似的问题,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导师、科研项目成果负责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侵占学生、团队成员合法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曾发布具体署名要求。比如,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曾发布《通知》强调,“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这些极具针对性的条款,击中了影响青年人才发展过程中的痛点,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当前学术领域存在的一些乱象——让导师和学生都能更好地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共同塑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当然,此举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为青年学子未来走上科研之路铺好制度地基。 说到底,反对导师在学生独立开展的论文、项目和研究中“挂名”,不仅维护的是青年学子短期的利益;从长期效果看,对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撰稿 / 亓拾遗(媒体人)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金融街论坛释放重磅信号:货币政策自主性增强,持续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云集Q1总营收同比下降49.3% 净亏损扩大至3690万元
- 医药投资难度在增加!别慌,这位基金经理跟你说说心里话
- 汪小菲道歉
- 多城加推第五批供地 “两集中”转向因城施策
- 上海车主注意!你的车险保单期限延长30天
-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盟须成一股军事力量
- 未来股份年报难产涉信披违规遭立案 四次更名三换主营业务布局“医煤双修”
- 总投资约170亿元!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正式启动
- 宁波:多孩家庭公积金住房贷款最高可贷120万元
- 汪小菲道歉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开启返回伦敦旅程 准备参加纪念其登基70周年庆典
- 赵立坚:为中国企业的亮眼表现点赞
- 第五届“郑商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模拟交易大赛“鸣枪”开赛
- 中国信保与中国银行将合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外贸企业
- 上海基金业明天起返岗复工了!按不同岗位需要动态部署首批复工人员,有员工驻守长达70天,居家期间工作更忙
- 俄媒: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称,将不邀请俄官员参加2023年会议
-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2“铁拳”行动第二批典型案例
- “果链”为谁狂欢?苹果有望发布首款AR/VR眼镜,这些A股公司已布局
- 法国总统马克龙:不排除对俄实施更多制裁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