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处理劳动争议不能“调而不解”!

处理劳动争议不能“调而不解”

时间:2025-07-07 10:15:52 来源:流落江湖网 作者:焦点 阅读:960次

来源:经济日报

推动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调而不解是处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主体数量不断扩大,劳动用工方式更加多元,争议劳动争议呈现数量多、调而不解调解难的处理特点。从近年公开数据看,劳动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处理的争议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和涉及劳动者数量逐年上升,而近3年调解成功率只有70%左右。调而不解

日前,处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劳动意见》,推动解决问题关口前移,争议促进协商调解规范化、调而不解法治化,处理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劳动

协商调解因具有柔性高效、灵活便捷等特点,是劳动者维权首选。协商调解的前提是平等公平,目的是解决问题。然而,由于用人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协商、申诉等渠道不畅通,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难以充分表达诉求意愿;有些单位有时还会抱着“拖得起”的心态,拖延处理争议时间;经协商调解后,仍会遇到“调后未解”“只调不解”等执行难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

便利劳动者维权,一方面要加大协商支持力度,延伸调解组织触角。如浙江宁波市人社局探索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在村、社区及工业园区,帮助劳动者就近就地维权;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借助信息技术让劳动者维权“少跑腿”。另一方面要提高维权质效,促进源头治理。用人单位要积极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渠道,完善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劳动者协商诉求。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要帮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开展争议协商。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调解协议履行和效力。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或法院在调解程序后出具的调解书,都具有与法院判决相同的法律效力。

通过协商解决争议是双赢之举,对各方都有利。用人单位通过协商将争议“内部消化”,可进一步优化规章制度,增强劳动者对规章制度的认同感,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预防劳动纠纷风险。随着相关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协商调解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广大劳动者将能够享受到更多方便快捷的维权服务。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 汪小菲的麻六记,够赚回电费吗?
  • 黄光裕发公开信:国美零售进入“短期战略性的聚焦和蛰伏”
  • 腾讯Q2营收下跌 基本面筑底
  • 日本瑞穗研究所主席、亚开行前行长中尾武彦:各国要加强区域合作应对风险 避免危机再次发生
  • 近3年最大预估票房进口片《阿凡达2》国内定档
  • 海南三亚高风险区调整为23个 中风险区调整为19个
  • “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报名时使用的设备实时定位要在上海
  • 区块链股集体大跌 比特币大跌
推荐内容
  •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 中国儒意发盈喜 预期上半年度核心利润约1.7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57%
  • 美官员称美国不会制裁俄罗斯的食品和化肥
  • 工信部: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全国行、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
  • 美的“转型记”:C端已入冬,B端存希望?
  • 险资投资信托计划存量首现负增长,规模降至1.4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