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比特币“挖矿”合同案二审维持原判
来源:@京法网事
近日,挖矿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比特币“挖矿”合同纠纷二审案件。北京比特币合北京三中院认为,首例审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国家金融安全,同案以电力资源、持原碳排放量为代价的挖矿“挖矿”行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北京比特币合碳中和目标相悖,首例审与公共利益相悖,同案认定“挖矿”合同无效。持原
2019年,挖矿某公司与某区块链公司签订系列合同,北京比特币合约定某公司委托某区块链公司采购、首例审管理微型存储空间服务器(即“矿机”)、同案提供比特币“挖矿”的持原数据增值服务并支付增值服务收益,某公司向某区块链公司支付管理费用。合同签订后,某公司向某区块链公司支付1000万元人民币,某区块链公司购买了“矿机”,并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委托合同。合同签订后,某区块链公司向某公司支付18.3463个比特币作为数据增值收益,此后未再支付任何收益。某公司多次催要无果,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某区块链公司交付比特币,并赔偿服务到期后占用微型存储空间服务器的损失。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挖矿”协议因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属无效,判决驳回某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某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北京三中院认为:比特币及相关经济活动新型、复杂,我国监管机构对比特币生产、交易等方面的监管措施建立在对其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并不断完善。对合同效力的认定,应建立在当下对挖矿活动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
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国家金融安全。以电力资源、碳排放量为代价的“挖矿”行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悖,与公共利益相悖。相关部门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认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有利于保障我国发展利益和金融安全。从“挖矿”行为的高能耗以及比特币交易活动对国家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影响来看,涉案合同应为无效。双方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既应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亦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知识)
- 成都多地公布全员核酸检测时间安排,多在14时到19时
- 从宝妈到项目经理:掌握流量密码、流程化管理的“团长”背后谁在赚钱?
- 就因在中国有业务,库克、达利欧被建议列入“外国代理人”?!
- 太平洋人寿董事长潘艳红:老龄化时代,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 六大博客看后市:中字头爆发A股大分化 如何应对
- 山西韵达物流园疫情,会影响我们的快递吗?
- 周延礼: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养老金融服务
- 上海复工复产来了!“白名单”企业火热筹备,有公司封控期直播101场
- 麦格理:维持维他奶国际跑赢大市评级 目标价升至17.8港元
- 31省区市新增本土“3867+20813”
- 武汉邮局海关查获促排卵针剂480盒
- 供应链紧张致车企生产困难 4月份汽车产销不容乐观
- 长线优质基金有哪些特征?这21只连续5年跑赢基准收益…
- “断卡”行动再升级 银行收紧个人线上业务限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