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陈雨露: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将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记者|张晓云 5月12日,央行业务中共中央宣传部就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陈雨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了有关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露互联网联网相关情况。 陈雨露表示,金融将互金融监管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风险在党中央、专项整治国务院的工作坚强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靠前指挥,顺利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完成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平台“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全部分类施策、纳入精准拆弹”的央行业务基本方针,全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陈雨经过集中的露互联网联网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标志。 一是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围绕着“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国际收支稳”的目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创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外汇储备的规模基本稳定,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有效服务,创造了比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金融机构经营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比如,2021年末,处于安全边界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占比为98.9%,其中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是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中国的A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债券市场有序打破了刚性兑付,总体平稳运行。 三是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重点高风险企业集团、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了“精准拆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同时,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大家前一段感受比较深的影子银行乱象得到了有效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立案查处了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了监管。稳妥有序地实施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四是风险防控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完善金融法治,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存款保险等多项制度。同时,坚决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监管失守以及违法犯罪行为。 陈雨露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风险防范化解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金融风险处置和反腐追赃挽损并重、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改革创新发展并重,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 在绿色金融体系方面,陈雨露表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中国是宣传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国际先行者。 他表示,截至目前,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国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6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80%,余额达到了1.1万亿,这在全球也是居前列的。 二是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这四项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绿色金融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另外,中国还与欧盟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志着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正在逐步趋同。 三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取得了重要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在绿色金融方面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同时,人民银行还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已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定量评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 五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人民银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牵头起草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这两个文件都已经获得核准。另外,中国央行还参与发起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这个网络正在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他表示,下一步,我们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11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和5年期均维持不变
- 台媒:若不涨电价 台电今年恐亏损超1500亿新台币
- 英国变身欧盟“恶邻” 非法延长钢铁关税引众怒
- 东风旗下岚图电动车首燃,5月品牌销量仅906辆
-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将小规模改组内阁
- “会展大王”邓鸿知错吗?衡昌烧坊竟在3折促销,还搞虚假宣传、碰瓷茅台,并拖累1919被罚!
- 彻底刷屏!游戏大厂米哈游,几十亿买理财?踩雷被金融机构割韭菜?港股大爆发,背后原因是什么?
- 剧本杀、密室逃脱有新规范!这些情况下未成年人不能玩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三大突破
- 旅游板块狂欢,中国中免一度涨停 或受暑期旅游热度提升影响
- 因薪酬纠纷 英国大律师组织罢工
- 对话最高检四厅负责人:零容忍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
- 河南邓州:新市民在中心城区买首套新建商品住房可享50%契税补贴
- 俄媒文章:北约在向全球扩散,但其自身已“走样和过时”
- G7峰会是否讨论美国堕胎权问题?拜登:不,与会议主题无关
- 在“元宇宙”里工作一周,是什么体验?
- ESG浪潮催动百万亿投资风口 上市公司赢得可持续发展空间
- 金融危机以来就没见过跌这么猛:工业金属“没救”了吗?
- 聚酯半年度策略报告:成本端影响持续,需求恢复节奏将成关键
- 泽连斯基:希望今年冬天之前结束军事冲突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