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美国的“中国通”越来越匮乏
香港《南华早报》8月1日文章,中国通原题:对于美国的港媒下一代中国专家来说,挑战不只是美国语言和能否入境 22岁的帕特里克·贝勒是美国常春藤大学中国研究专业的毕业生,符合从事以中国为重点的越匮职业生涯的所有条件,如语言技能、中国通在中国的港媒经验等。找到像他这样的美国人并非易事。如今,越匮有关中国的中国通专业知识比以前更有需求,但想从事中国研究的港媒外国人越来越少。贝勒还面临一个挑战:无法进入中国。美国贝勒说:“没有面对面的越匮互动,了解中国变成一项挑战。中国通”他曾于2016年和2019年造访中国,港媒每次都是美国通过美国国务院参加为期数周的项目。 贝勒从中学起就在美国学中文,他想通过在北京一所顶尖大学攻读硕士加深在中国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疫情期间的严格入境政策影响了几乎所有想进入中国的外国人,但由于华盛顿和北京关系紧张,美国人受到的打击尤其大。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数据,2019-2020学年只有2481名美国公民赴华学习。这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78.7%,创下10年来新低。 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馆环境科技参赞的黛博拉·塞利格森认为,华盛顿也有责任。特朗普政府期间,很多从事中国研究者担心自己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让人产生看法。公众注意力越来越多转向中国可能如何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在特朗普时代,一些知名美国教授因与中国的联系而遭指控。 美国人有机会通过在华学习、工作或生活来积累广泛而深入的经验,这有助于在美国政府、私营部门和学术界培养“中国通”。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中国是美国在21世纪“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因此,拜登政府明确表示,在外交、军事和情报事务方面的中国专家队伍必须壮大。但目前美国年轻人还没有像前辈那样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网络、积累经验。 想成为中国专家的贝勒认为,只要语言能力够强,在华的第一手生活经验不必是成为中国事务专家的先决条件。但他也承认,当他人在美国时,对华看法会发生变化,“当在美国时,注意力会更多转向敏感和复杂的话题。而当你在中国学习时,有更多机会专注于合作与发展”。(作者Kinling Lo,陈俊安译)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两部门: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 限购与生育,治愈还是“致郁”?
- 蔡英文就职6周年上演“自夸秀”,岛内舆论讽刺蔡“成绩单”
- “神秘基金”莲鑫集团收购安谋科技51%股权,厚朴资本“妥协”退出?
- 防疫政策优化后,经济活动有什么变化?
- 经济衰退担忧开始蔓延 美股抛售潮加剧 标普500指数跌入熊市
- 构筑私行业务新引擎:客群细分+人才建设
- 千亿巨头合盛硅业抛70亿定增,实控人包揽,补流还是“六八折”加仓?
- 北证50成分指数正式发布 多家基金上报相关产品
- 央视聚焦四川邻水:一个县城如何抗疫?
- 乌总统办公室主任:乌克兰不会同意除加入欧盟以外的方案
- 行业大洗牌!超100只ETF沦为迷你基金
- 建设银行:已完成赎回400亿元次级债券
- Web3.0革命:机构跑步进场 价值互联网将立
- 美国股市重挫 标普500指数跌入熊市
- 工信部白皮书:我国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消费市场
- 重庆农商行被罚1285万元:掩盖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指标虚假
- 最牛大涨136%!这类基金规模逼近1500亿
- “奥迪抄袭案”刷屏!刘德华等各方是否担责?律师专家极速详解
- 妇炎洁广告翻车背后:医药界“贴牌王”仁和药业出路在哪?
- 搜索
-